結構核是由結構組成,所謂的結構核就是指結構的核心部分。在無論多么龐雜的一個結構中,其中必有一個最最重要的核心要素,可以說一切大結構、小結構都圍著它轉,都不能游離于它。結構核離主題最近,是體現主題思想最重要的一筆,缺了它,整個晚會就會失去或減弱存在的意義,就會失去社會的、思想的、內容的,也包括藝術的價值。
比如惠州演出也是有結構和結構的核心,因為每一個演出的創作都要耗費策劃者及創作者們不少時間去構思、想象、爭論,一個結構會不斷推翻,不斷反復,不斷推敲。這是因為人們相信,結構是可以而且應該被不斷突破的。盡管這個突破很艱難,但“創造于法度之中”自古以來既是文人們都愿遵守的信條,樂于此道,也是文人苦苦追求之所在。已經形成的各種結構樣式,雖各有所長,也互有交叉。這種交叉或無意或有意,不僅在所難免,而且也是一種必然。因為它們除了會形成個性外,其共性規律不僅需要共同遵守,而且違背了也會受到無情懲罰。這其中,“結構核”便是一個最重要的共性規律。
結構核表現形態多種多樣,它可能構成一場戲,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情節。結構核在主題演出中尤為重要,即使是在聯歡性的晚會如春節晚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。結構核如果是需要很強烈可安排在演出高潮處。如不需急匆匆地表現,也可安排在中間,慢慢敘來。比如《歡慶澳門回歸》,雖然有比較凝重的歷史性回顧,但在歡慶的日子里,突出回歸時人們歡樂之中的復雜情緒是最重要的,也是寒冬里最能溫暖人們心的。這種情緒往往不易言表,也不必言表。因此,我們將《澳門歲月》做為這臺晚會的結構核,而在節奏和情調上,我們處理成大抒情。為表現這種特殊的情感,我們特別設計了一個不被一般人看重而我們卻著力操作的一個情節。在鋪滿全場的藍色大海中,出現一位小提琴家—盛中國,讓他獨立于海面之上,演奏一曲馬思聰的《思鄉曲》。而浩然壯闊的背景上,一輪巨大的銀月升起(被巨大的塔吊吊起),月前是一對情人雙人舞。這一簡單的情節使深藏于人們心中的愛國之情與鄉情緊緊相扣,達到感人至深的效果。這一被文藝界稱之為“大手筆”的地方,無須復雜的大型舞蹈或其他手段,卻給人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。這就是結構核,就是把大家帶入高潮境界的表演。